您的位置:首页 > 用血知识问答 > 正文

影响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检测指标

添加时间:2014-09-08 16:59:13 点击次数:4048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输血有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大失血的患者,提供及时、充足的血液和血液成分更是至关重要。然而,大量输血后,患者可能面临另一挑战: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那么,对于严重出血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哪些生理、生化和代谢参数影响患者死亡率、复发率和输血率呢?临床医生应注意严密观察哪些指标呢?以下提供一些循证医学方面依据。

  Mitra等研究表明影响输血后(24小时内输注5单位)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体温(比值比[OR]=0.72,p=0.01),凝血障碍(血小板数量减少)(OR=0.99,p<0.01),INR值增高(OR=1.62,p<0.0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OR=1.01,p<0.01), 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OR=0.52,p=0.05),酸中毒(pH值降低)(OR=0.01,p=0.01)和碳酸氢盐水平降低(OR=0.86,p=0.01)。

  另一来自美国创伤中心的研究显示患者在收治入院后开始的三小时内,患者的不良预后与pH值降低(pH7.1±0.2)密切相关,也与INR值升高有关(2.9±2.7)。Ferrara等研究了45名接受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注≥12单位)的创伤患者的死亡率。这些患者中,有80%的死亡患者和36%的未死亡患者发生低体温(体温<34℃);有74%死亡患者和24%的未死亡患者发生凝血障碍;死亡患者的pH值(pH7.04±0.06)较未死亡患者的pH值(pH7.18±0.02)明显降低(p<0.05);死亡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的时间)(31.5±9s)较未死亡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21.6±5s)显著延长(p<0.05)。其中,死亡患者的平均最低温度为31±1℃,未死亡患者的平均最低温度为34±0.7℃(p<0.05)。酸中毒合并低体温和凝血障碍同时发生时,死亡率最高,达到90%。

  大量输血可能涉及外科、骨科、创伤科、心脏外科、产科等各个临床科室,但是无论哪个科室,对于严重失血需大量输血的患者,若出现以下指标,预测该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预后不佳:体温<35℃,pH<7.2,碱剩余>-6,乳酸水平>4mmol/L,离子钙<1.1mmol/L,血小板计数<50*109/L,APTT>1.5倍正常范围,PT>1.5倍正常范围,INR>1.5,纤维蛋白原水平<1.0g/L。

  有专家描述大量输血患者的致命三联症为:凝血障碍、酸中毒和低体温。所以,对于严重出血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应早期并反复监测体温、酸碱状态、离子钙水平、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T/INR、APTT和纤维蛋白水平,及早纠正以上指标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Copyright © 2011-2015 网络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徽省血液管理中心

主办单位:安徽省血液管理中心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益民街20号 电话:0551-62242948

备案号:皖ICP备07003290号-1